绿色殡葬申请表怎么写
如实写。绿色葬礼是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安葬方法,申请表如实写,绿色葬礼的目的是:即便不是要增加环境中的营养,至少不是要破坏环境。传统的丧葬喊辩方式常常会破坏环境。英国葬礼有70%以上为火葬,然而这种方式对大气有害。根据慈善机构自然死亡中心提供的数据,一家火葬场释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约在银渗唤200公斤至锋凯400公斤之间。
绿色殡葬有什么好处?
多地劲吹绿色殡葬风,节地生态葬,环保又庄重
具体内容:
清明前夕,多地举行节地生态葬集体安葬仪式,以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新型生态葬引起人们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表明绿色殡葬逐渐深入人心。
● 北京推免费自然葬
3月25日,北京市集体自然葬仪式在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举行,31位逝者的骨灰被永久性安放在朝阳区长青腊或园墓区。盛放骨灰的木质容器大约半年后即可自然降解,骨灰随之融入大地。
与传统墓区不同,长青园自然葬区没有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只有一片静谧的草坪,掩映在绿树和湖水之间。在仪式现场,工作人员单膝下跪,将骨灰罐缓缓放入大约2米深的土穴内,撒上花瓣和黑土,然后用草坪封住。家属把手中的菊花抛向草地,久久地伫立默哀,向亲人作最后的告别。
礼毕后,家属会得到一个雕有菊花的木盒,盒内盛放着铜质二维码纪念牌,牌上刻有逝者的名字。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一个电子纪念平台,显示出逝者的照片、简介、墓志铭、生前作品等,在这个平台上可与逝去的亲人“说话”,给逝者献花、点燃蜡烛等。
据北京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然葬是一轮巧伍种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方式,其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地葬的10倍。根据去年出台的规定,北京户籍的逝者选择骨灰自然葬,全部费用由政府买单。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广节地生态安葬,宽猜明确将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骨灰立体葬等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纳入政府补贴范围。2016年,北京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比率达55.97%,这是历史上首次超过半数。
● 生态葬人数递增
不仅是北京,在全国各地,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近日,江苏南京的12位老人在雨花功德园参加生态葬集体签约仪式。签约者与园方达成约定,百年后将免费享受由雨花功德园生命礼仪服务中心提供的生态葬一条龙服务。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自从推出墙壁葬等生态葬后,园区就放慢了对传统墓穴的销售速度。近年功德园每年销售的穴位中,传统墓穴只占1/3,剩下的则以墙壁葬为主。
“心情是悲痛的,但又是圆满的。”不久前,山东省济南市公益节地花坛葬第十一次集体安葬仪式举行,市民李女士在安葬完母亲的骨灰后表示,这种生态安葬方式符合先人“魂归自然”的遗愿。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谢俊利称,2012年参加公益花坛葬的人数仅有个位数,而现在有近百位。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在进步。
去年2月,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首个推行绿色殡葬的专门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办法,通过更多惠民殡葬政策,鼓励城乡居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 推广应尊重民意
“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应革除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陈规陋俗,使丧葬礼仪文明、健康、环保。”谈及绿色殡葬的推广,文化学者、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节地生态安葬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在墓地越来越稀缺、昂贵的情况下,选择生态安葬的人逐渐增多,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许多民众依然坚持传统观念,不愿意采用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河北唐山的谭女士对笔者说:“亲人去世后还是想要买个墓地,每年全家人一起给长辈扫墓,会有一种归属感。”天津市民刘女士则表示,虽然父亲主动提出百年后将骨灰撒入大海,但家人并不太赞成,认为这样很“不孝”。
赵旭东表示:“中国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妥善处理逝者是家族团结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象征。如今,社会环境和殡葬观念发生了转变,一些新的葬式葬法和祭扫手段涌现出来。政府在殡葬问题上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切不可强制推行。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前提下,给老百姓更多选择的空间,为绿色殡葬提供更多的方便。”
在香港怎样办绿色安葬?
特区政府食物环境卫乎缓生署自2010年起提供免费渡轮服务,让市民在香港指定海域撒灰。目前全港有12个由食环署管理的纪念花园,还有两个由私人坟场管理。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薄扶林道坟场是私人坟场,除了土葬墓地和骨灰位,还设有一个名为“思恩园”的纪念花园,环境宁静清幽。花园辟出了一块花圃造型、铺满鹅卵石的地方用作撒灰,并设有刻上逝者名字的石碑。
在香港,一般来说,市民为死去亲人举办丧礼后,遗体随即火高茄化,然后市民将骨灰领回,另作安置。像苏先生那样,选择为太太在纪念花园撒灰,两个月内便完成安葬程序。
“对于家属来说,能尽快安顿逝者的后事,也是一种安慰。”苏先生表示,近年来公营和私人坟场的骨灰位均不敷应用,需要抽签。他回忆其父亲于十年前去世,等了3年多才有公营骨灰位空出来,作永久安放。
为纾缓骨灰位不足的情况,特区政府在十多年前已经开始推广绿色殡葬,最初反应一般。食环署的最新数据显示,绿色殡葬由2012年的2814宗增至2018年的6324宗,分别占死亡总人数的6.4%和13.3%。
“我已经跟儿女说好,在我过身后将骨灰撒在纪念花园。”75岁的练太太在3月底参加一场“身后安排资讯讲座”时说。该讲座由食环署举办,内容包括绿色殡葬。
练太太告诉记者,选择绿色殡葬是希望其后代少一些顾虑,而且她喜欢纪念花园优美的环境,接近大自然,有生生不息的感觉。
很早以前,基于让先人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香港流行土葬。随着土地问题日益严峻,港人逐渐戚顷察接受火葬安排,近年占死亡个案总数约九成。后来骨灰位也短缺,有市民去世多年仍未得安葬。这就是练太太所说的“顾虑”。
“公营骨灰位要抽签轮候,至于一些私营的骨灰龛场,听说买一个位动辄要几十万(港元),而且不知道是否符合政府规格。”她说。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殡葬,食环署于1月设立中央登记名册,让市民登记他们选择绿色殡葬的意愿。登记人一旦离世,其亲友申请火化服务时,食环署便可从登记名册知道死者意愿,告知其亲友。
“我们都预备登记了,为自己的事早作打算,让年轻人更清楚我们的想法。”练太太和丈夫异口同声地说。